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成都锦城学院建筑学院与罗城镇政府共同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校地合作之旅。双方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实践教学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旨在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次校地合作座谈会由罗城镇宣传委员蒋丁兰主持。在座谈会上,罗城镇党委书记陈昭军与成都锦城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康志华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此次合作的殷切期望。
陈昭军书记指出,罗城古镇作为川南特色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开发潜力,但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他希望,通过校地合作,能够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康志华院长则表示,锦城学院建筑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罗城古镇设为古建测绘、美术写生等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院还将结合城乡规划、建筑学等专业资源,为罗城镇的产业转型、景区提质、设施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此外,双方围绕资源展示与需求对接进行了深入交流。罗城镇镇长谢兰香详细介绍了古镇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难点及开发需求。她提到,罗城古镇现存大量明清古建筑群和传统街巷,是川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才匮乏等挑战。罗城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邱康则介绍了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如铁山湖和船形街整改项目,同时指出文旅服务中存在的诸如拥堵、游客留不住、业态不丰富、缺乏中高端商业等问题,并透露未来将重点关注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罗城镇副镇长徐可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古建保护维修与设计,提出防虫、防火难题,以及古建修复人才缺乏的现状,表达了对进一步合作的热切期待。



针对这些问题, 成都锦城学院建筑学院的代表们也积极回应。城乡规划系主任易晓园首先对罗城政府在此次古建测绘实习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学院将积极对接罗城镇的文旅发展需求,通过专业实践赋能地方文旅发展,探索多元活动激活地方人气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建筑系副主任、绿色低碳建筑研究所所长张峻峰则针对古镇保护中的具体问题,如防虫、防火、古建修复等,分享了校地合作的经验和技术方案。学生科科长邓军还介绍了学院“三下乡”活动的成果,展示了学生们在独柏村白酒品牌外观设计、产品包装、线上直播等方面的贡献,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双方还进行了校地合作的签约与授牌仪式,正式签订了成都锦城学院与罗城镇政府校地合作协议,康志华院长代表锦城学院授予罗城镇教学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铭牌,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签约完成后,双方代表合影留念。



此次校地合作不仅是一次资源的对接与整合,更是一次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双方将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通过数字化测绘、修缮设计等技术手段,让古镇文化遗产“活”起来;通过产业转型、景区提质、设施升级等路径,让乡村振兴“实”起来;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式,让校地合作“深”起来。
展望未来,成都锦城学院建筑学院与罗城镇政府将携手共进,努力将罗城古镇打造成为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典范,让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让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校地合作的新标杆。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谱写出一曲校地合作的新篇章!